?千年茯苓“靖”彩蝶變——2025第四屆全國茯苓大會暨中醫藥ISO國際標準應用大會紀實

發布時間:2025-10-20 08:44信息來源:懷化新聞網

千年茯苓“靖”彩蝶變

——2025第四屆全國茯苓大會暨中醫藥ISO國際標準應用大會紀實

金秋十月,靖州大地茯苓飄香,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。

10月17日,第四屆全國茯苓大會暨中醫藥ISO國際標準應用大會在“中國茯苓之鄉”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開幕。大會以“‘茯’聚靖州 標準引‘苓’”為主題,全國300余名茯苓產業領域、中醫藥ISO國際標準領域的專家學者、業界大咖、優秀企業家代表齊聚于此,共繪茯苓產業發展新藍圖。

千年藥脈,鑄就產業根基

靖州,這片承載著千年茯苓栽培歷史的土地,是一座中醫藥寶庫。史載“神農出黔中”,靖州飛山腳下的松林孕育了茯苓與人類最初的邂逅,《神農本草經》中“四時神藥”的記載,更為這顆真菌增添了跨越千年的傳奇色彩。

如今,靖州已成為全國茯苓產業的核心樞紐。這里擁有全國最完整的茯苓產業鏈條,涵蓋菌種選育、種植、初級加工、精深加工、技術推廣、健康服務等各個環節。年銷售茯苓菌種4600萬包之多,占全國銷售總量的80%以上;年交易鮮茯苓10萬噸、干茯苓6.2萬噸,占全國交易總量的70%以上;出口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二,素有“十方九苓,七出靖州”之美譽。

靖州茯苓產業的蓬勃發展,得益于其豐富的資源和完善的產業體系。全縣擁有千畝以上中藥材生態種植基地11個、GAP基地3個,為茯苓種植提供了堅實保障。全國唯一的茯苓科技產業園,更吸引了71家中醫藥企業、800多戶加工戶入駐。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4家,其中國家級1家、省級3家;茯苓規上企業15家,成功引進國藥、重藥、上藥、修正等知名企業。2024年茯苓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81.59億元,2025年有望突破100億元,帶動全縣6萬余人就業,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。

標準引領,叩開世界之門

會標上的ISO標志在鎂光燈下格外醒目,它見證了靖州茯苓產業在標準化道路上邁出的堅實步伐。作為全球中醫藥標準化進程的重要推手,靖州主導制定的《中醫藥—茯苓》國際標準,首次在大會現場以中英雙語發布。這一標準涵蓋從菌種選育到成品檢測的257項技術參數,標志著中國茯苓產業正式邁入國際話語體系。

國際標準化組織(ISO)專家代表現場評價:“標準化不僅讓中國茯苓‘出海’有了通行證,更倒逼全產業鏈提質增效。”這一標準的發布,為靖州茯苓走向世界打開了一扇大門,讓中國傳統藥材在國際市場上擁有了更強的競爭力。

開幕式現場簽約臺前,簽訂了茯苓新菌種研發與產業提升、年產600萬袋茯苓菌種及選育繁育生產運營、萬噸茯苓(中藥材)智能冷鏈倉儲物流運營等6個項目,覆蓋科研、生產、物流環節,6個重磅項目落筆成約,為茯苓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。國家級菌種選育實驗室投入運營,將進一步提升茯苓菌種的品質和產量;年產600萬袋菌種基地啟動建設,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菌種保障;萬噸級智能冷鏈倉儲系統覆蓋湘黔桂三省交界區,完善了產業鏈的倉儲物流環節。從實驗室到田間,從生產線到海外倉,靖州正構建覆蓋全要素的產業生態圈,推動茯苓產業向更高水平邁進。

跨界融合,激活產業潛能

靖州不僅是茯苓之鄉,還是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實踐創新基地。在這片土地上,茯苓產業與生態保護、健康養生等領域深度融合,煥發出新的活力。

目前,靖州已形成了完整的茯苓產業鏈條,開發出藥品、食品、美容化妝品等各類茯苓產品320余種。學術論壇上一組創新數據引發熱議:茯苓衍生品已延伸至80余種功能食品、43類美妝單品和26款文創產品。修正藥業推出的“茯苓多糖口服液”月銷售額破千萬,“茯苓面膜”登陸歐美藥妝連鎖,傳統藥材正突破“藥匣子”界限,成為年輕人追捧的“朋克養生”新寵。“茯苓飲”與草本咖啡的混搭設計,更是受到新一代年輕人的熱捧,展現出茯苓產業跨界融合的無限潛力。

靖州創新“企業+合作社+基地+林農”的發展模式,通過勞務合作、經營權流轉、集體林權入股分紅等形式,實現了“生態美”與“百姓富”的雙贏。五里沖萬畝種植基地里,脫貧戶楊建國算起了“生態賬”:“松林下種茯苓每畝增收8000元,護了青山,富了口袋。”這一模式帶動6萬余農戶人均年增收超3萬元,讓茯苓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。

雙擎驅動,全鏈革新突圍

大會開幕式上,《茯苓菌種生產技術規程》(GB/T46506—2025)國家標準正式獲批,將于2026年2月實施。該標準由靖州茯苓專業協會牽頭,聯合2家單位歷時3年研制,系統規范菌種生產14個關鍵環節,覆蓋場地選擇、培養基配制、滅菌接種等全流程,標志著我國茯苓菌種生產邁入標準化新階段。湖南省市場監管局總工程師李丁指出,標準實施后,菌種質量合格率預計提升30%,將徹底扭轉過去“企業自定標準、質量參差不齊”的局面。

標準化建設助力靖州打破國際貿易壁壘。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良團隊主導的《中醫藥—茯苓》ISO國際標準,使“靖州茯苓”獲得國際認可,出口量占全國三分之二。ISO/TC249/SCI主席桑珍表示,依托懷化中醫藥ISO標準推廣中心未來將推動“湘藥認證體系”建設,為茯苓產品賦予國際通行身份證。

在法治化層面,靖州已形成“標準制定—質量監管—產業協同 ”的閉環體系。2024年建成湖南省茯苓及其制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,檢驗參數達588項,實現從菌種到成品的全鏈條可追溯。同時,通過“三權分置”改革,為林下種植基地辦理生態產品經營權證,推動“資源變資產、資產變資本”,2024年林下茯苓種植產值突破15億元。法治化還體現在知識產權保護與產業協同創新,靖州擁有茯苓相關專利23項,主導制定國家標準5項,建成全國首個茯苓菌種供應和技術推廣中心。會上,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郭良棟為“茯苓菌種選育繁殖研發專家實驗室”授牌,標志著產學研深度融合進入新階段。

產業躍升,邁向全球品牌

在標準化與法治化雙輪驅動下,靖州茯苓產業發展勢頭強勁。2024年全產業鏈產值達81.59億元,預計2025年突破百億。全縣超30%人口從事茯苓相關產業,吸引了眾多中醫藥企業扎根,共同開發出豐富多樣的產品。

2024年“靖州茯苓”品牌價值達313.86億元,入選中國消費名品,其地理標志產品遠銷歐美、非洲市場。靖州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,將建設“茯苓產業全鏈條數字化示范基地”,打造全國首個標準化、法治化示范園區。

“立標僅是起點,行標方見真章。”桑珍在主旨演講中呼吁,以ISO標準為紐帶,構建覆蓋種植、加工、貿易的全產業鏈標準集群,推動“湘九味”品牌走向世界。隨著《中醫藥—茯苓》ISO標準全球推廣,靖州茯苓產業正書寫著從“資源依賴”到“標準引領”的時代新篇,為中醫藥現代化與國際化提供“靖州方案”。

從“深山瑰寶”到“世界名片”,靖州茯苓的蛻變之路,是中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。在標準化與法治化的雙輪驅動下,“十方九苓,七出靖州”的傳奇仍在續寫——2025年,百億產值僅是起點,全球茯苓產業的“靖州時代”已然來臨。

(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彭軍 通訊員 徐魯湘 肖揚琳)